邮箱地址
前沿资讯
发布时间:2025-10-27 09:24:23 作者:青岛海大海洋寡糖科技有限公司 来源:本站
文章题目:Structure–Function Comparison of Alginate-Derived Oligomannuronic Acid and Mannose in In Vitro and In Vivo Models of Colitis
发表期刊: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
影响因子:6.2(2025)
通讯单位:深圳大学生命科学与海洋学院
研究背景
炎症性肠病(IBD)作为一类慢性肠道炎症疾病,常伴随腹泻、直肠出血等症状,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。其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紊乱、氧化应激及肠道菌群失调,全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,而现有治疗手段如皮质类固醇、免疫抑制剂等存在长期疗效有限、副作用显著等问题,亟需探索安全有效的天然干预方案。海洋糖类物质因结构多样、生物相容性好,成为IBD干预研究的热点方向。本研究中,作者聚焦褐藻胶降解得到的甘露糖醛酸寡糖(MOS)与其单糖类似物甘露糖,通过体外细胞模型与体内动物模型,系统比较二者结构特征及对结肠炎的干预效果,揭示结构差异与生物活性的关联,为IBD膳食干预提供新依据。

MOS与甘露糖的结构差异
本研究首先明确MOS与甘露糖的结构差异。甘露糖为天然单糖,分子量约180 Da(图1A);而MOS是聚甘露糖醛酸(polyM)的酶解产物,为二糖~十一糖混合物(图1B),分子量测定结果显示,polyM平均分子量约4.8 kDa,经酶解后MOS平均分子量降至1.0 kDa(图1D)。MOS的核心结构特征为非还原端存在C4-C5不饱和双键,与相邻C6羧基形成共轭体系。UV光谱(图1C)、1H NMR(图1E、表1)分析均印证了MOS中双键共轭结构的存在。

图1 MOS和甘露糖的结构
MOS减轻DSS诱导的人结肠上皮细胞中炎症介质的过度产生
在体外细胞实验中,研究以葡聚糖硫酸钠(DSS)诱导人结肠上皮细胞(HCoEpiCs)建立炎症模型,评估MOS与甘露糖的抗炎效果。结果显示,DSS显著升高细胞上清液中亚硝酸盐(NO代谢产物)水平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(iNOS)、环氧化酶-2(COX-2)表达;而MOS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上述因子及酶的表达,2 mM MOS的抑制效果与25 mM甘露糖相当甚至更优(图2A-C)。ELISA检测进一步证实,MOS可显著降低DSS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-α(TNF-α)、白细胞介素-6(IL-6)、白细胞介素-1β(IL-1β)分泌,2 mM MOS对三种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均达到或超过25 mM甘露糖(图2D-F),表明MOS在低剂量下即可发挥强效抗炎作用。

图2 MOS对DSS诱导的HCoEpiC细胞炎症介质产生的影响
MOS增强DSS诱导的人结肠上皮细胞中的紧密连接
肠道屏障完整性方面,DSS处理显著降低HCoEpiCs细胞中紧密连接(TJ)蛋白ZO-1、ZO-2、occludin、claudin-1、claudin-3的表达,而MOS与甘露糖的预处理均能恢复这些蛋白的表达水平,且二者效果相近(图3A-B)。机制上,DSS可激活MLCK-MLC2通路,升高MLCK表达及MLC2磷酸化水平,破坏TJ结构;MOS与甘露糖均能抑制该通路激活,其中MOS对MLCK及磷酸化MLC2的下调作用略强于甘露糖(图3C-D),提示MOS在肠道屏障保护中可能存在更优的通路调控能力。

图3 MOS对DSS诱导的HCoEpiC细胞中紧密连接蛋白及MLCK-MLC2信号通路的影响
MOS可改善DSS诱导的结肠炎
为验证体内效果,研究建立DSS诱导BALB/c小鼠结肠炎模型,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、MOS单独组、DSS模型组、DSS+MOS组、DSS+甘露糖组(n=10),MOS与甘露糖均以200 mg/kg剂量每日灌胃。结果显示,MOS单独组与正常对照组在体重、疾病活动指数(DAI)、脾指数、结肠长度及主要器官形态上无显著差异,证实MOS的生物安全性(图4A-E、图S1)。DSS模型组则出现明显体重下降(图4A)、DAI升高(图4B)、脾指数增加(图4C)、结肠缩短(图4D-E)等典型结肠炎症状;而DSS+MOS组与DSS+甘露糖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,且MOS组效果更优。组织学分析显示,DSS模型组结肠上皮损伤严重、炎症细胞浸润显著、杯状细胞减少,而MOS与甘露糖处理后,上皮完整性恢复、炎症浸润减轻、Ki67阳性细胞增多,3D隐窝成像进一步显示MOS组隐窝结构更完整(图4F)。ELISA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发现,DSS显著升高TNF-α、IL-6、IL-1β水平,MOS对三种细胞因子的降低作用显著强于甘露糖(图5A-C),与体外实验结果一致。

图4 MOS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中各项参数的影响

图5 MOS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中炎症相关因子的影响
体内肠道屏障修复实验进一步证实,DSS模型组小鼠结肠中ZO-1、ZO-2、occludin的表达及定位紊乱,免疫荧光信号减弱;MOS与甘露糖处理后,这些TJ蛋白的表达水平及膜定位均显著恢复,WB结果显示occludin、claudin-1、claudin-3的蛋白水平也得到提升(图6A-D)。同时,DSS诱导的MLCK-MLC2通路激活在MOS处理后被显著抑制,其效果优于甘露糖(图6E-F),进一步验证MOS在体内对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。

图6 MOS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及MLCK-MLC2信号通路的影响
机制研究还揭示,MOS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(ERS)与凋亡、增强自噬发挥保护作用。DSS模型组小鼠结肠中ERS标志物Bip、ATF-4、磷酸化eIF2α、CHOP的蛋白水平显著升高,MOS与甘露糖处理后这些蛋白水平降低,在DSS或衣霉素诱导HCoEpiCs ERS体外实验中也得到类似结果(图7A-B、图S2)。凋亡方面,DSS降低Bcl-2/Bax比值、升高cleaved caspase-3水平,MOS处理可恢复Bcl-2/Bax比值并抑制cleaved caspase-3表达,效果优于甘露糖(图7C-D)。自噬方面,DSS模型组Beclin-1表达降低、LC3-II/LC3-I比值下降、p62积累,MOS处理后显著逆转这些指标;体外实验中,自噬抑制剂3-甲基腺嘌呤(3-MA)可取消MOS对TJ蛋白的保护作用,证实自噬在MOS发挥功能中的关键作用(图7E-F、图S3)。

图7 MOS对DSS处理小鼠结肠组织中ERS、凋亡及自噬的影响
综上,本研究通过结构分析与功能验证,明确MOS因非还原端C4-C5双键、低聚结构及羧基基团,在结肠炎干预中展现出优于单糖甘露糖的生物活性。无论是体外细胞模型还是体内动物模型,MOS均能通过抗炎、修复肠道屏障、抑制ERS与凋亡、增强自噬等多途径发挥作用,且在等效或低剂量下效果更优。该研究不仅揭示糖类结构-功能关系的重要性,也为褐藻寡糖作为IBD膳食干预剂提供了实验依据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在更贴近人类IBD的模型中验证MOS效果,并深入探索其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,为其临床转化奠定基础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pubs.acs.org/doi/10.1021/acs.jafc.5c07360
本文是对《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 prevent and treat obesity by promoting brown fat thermogenesis rather than regulating gut microbiota》一文的分享,版权和著作权属于杂志社与作者所有,文中内容不代表本公司观点,原文请查看文末链接。
作者:汪浩
审核:李全才、邵萌
编辑:郭青云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